标签归档:影评

定远舰

探索科幻电影中的平行宇宙

平行宇宙理论是科幻电影中常见的主题之一。它基于物理学家的假设,即宇宙中可能存在着其他不同的宇宙。平行宇宙理论认为,这些宇宙中的事件和历史可能与我们所熟知的宇宙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科幻电影中的平行宇宙的概念。

平行宇宙的理论是由著名物理学家之一的加里·沃霍尔(Gary Whitten)首先提出的。他的理论认为,宇宙中可能存在着多个相互独立的宇宙,而这些宇宙并不存在直接的相互影响或互通。

此外,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弗朗西斯·格拉布斯(Francis Crick)也对平行宇宙提出了许多科学解释。

平行宇宙的理论依赖于量子力学的原理,特别是多重宇宙观念,即宇宙是多样性的,并不仅仅是唯一的。平行宇宙的存在可以解释一些物理学上的奇怪现象,如量子现象和宇宙的起源。

平行宇宙的存在基于以下两点证据:

1、多维宇宙理论: 平行宇宙观点的理论基础是多维宇宙理论。多维宇宙理论认为宇宙不仅仅是三维,还有其他维度,这些维度可以产生平行的宇宙。

2、费米定理: 费米定理是宇宙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表明宇宙的速率有可能比预期的慢。如果这个定理得到证实,那么平行宇宙就可能存在。

但是,这些证据并不能完全证明平行宇宙的存在。这只是一种理论,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证明来证实。

平行宇宙的理论也是科幻电影的创作灵感,让观众体验不同的现实,冒险和想象,探索宇宙的边界和可能性。因此,平行宇宙是科幻电影中一个有趣和令人兴奋的概念,并且对于理解宇宙的起源和性质以及科学和人类的未来具有启发意义。

一些著名的经典科幻电影,涉及到平行宇宙的主题:

1、“辐射”(Interstellar)
2、“黑暗物质”(Dark Matter)
3、“星际穿越”(Inception)
4、“模拟游戏”(The Matrix)
5、“骇人听闻的故事”(Tales from the Loop)
6、“时空旅行者的妻子”(The Time Traveler’s Wife)
7、“平行宇宙”(Parallel)
8、“分裂科技”(Splice)
9、“星际迷航”系列(Star Trek)
10、“预见未来”(Next)

彩云

从《三体》小说探索宇宙的科学奇想

《三体》是一部著名硬科幻小说,翻拍了很多影视作品,讲述了人类和外星文明之间的故事。电影对于科学理论基础进行了颇为深刻的探索,其中包括黑暗森林法则。

我没有看三体小说和电视剧,究其其原因,我不认同贯穿整部书中虚构出来的“黑暗森林法则”的理论支撑。
黑暗森林法则是人类社会丛林法则的太空延申在小说中得到了应用,而人类丛林法则的价值观是“成王败寇,拳头大就是真理”的强盗逻辑。这是冷兵器时代,人类文明道德没有完全开化处于愚昧状态下,战争和暴力致使社会失序混乱,没有法治和道德制约彰显出人性丑恶的一种处世哲学,与现代社会科学文明价值观相悖。

18世英国经济学家纪马尔萨斯提出的《人口论》一书,预言人类社会人口逐步增多和有限地球资源的矛盾。但是其规律,已被现代经济学理论和人类发展文明所取代。18世纪的《人口论》论点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发展,因为现代经济学已经解决了人口与有限资源的矛盾问题。
比如受人口论观点影响中国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口急剧下降社会人口老龄化和性别失衡等问题。

人类作为一种地球生物,自然也具有生物的本性,包括自私、贪婪、竞争和本能等。然而,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拥有更为复杂和发达的智慧、意识和文化,从而具有了更为高级和丰富的行为表现。
人性光辉创造了文明和文化,创造了艺术和科学,发展了社会制度和道德价值观,实现了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入理解和控制。人类还具有同理心、慈爱和互助精神,善于与他人合作和共同进步,具有独特的情感和情感表达方式。

在《三体》中,黑暗森林法则被描述为星际空间中的生物存在的根本原则,所有的生物都在争夺资源和提高自己的力量。这种想法与人类的自私贪婪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引导了许多人对于黑暗森林法则的担忧。
然而,这种科学观点并不完全正确。黑暗森林法则假定外星文明与人类本质相同,都是以自私贪婪为本性,因此不断争夺资源。这种观点忽略了外星文明的不同生物特征,也忽略了外星文明的可能具有高的文明和道德觉醒。

抽离人性的光辉,仅仅凭借人类的负面本性进化论的优胜劣汰(动物兽性、自私、贪婪)去探索揣摩宇宙中外星文明,不仅不具有科学依据,而且很可能陷入以己度人的狭隘和误区。
人类的本性和感官认知,会随着宇宙探索和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而提高,不能被当作不变的基础。科学技术与法治和道德文明的提高同步运行,才是避免人类内战和自毁地球文明进程的大道。
外星文明可能拥有更高的道德觉悟,可以避免自私贪婪的行为。比如说,外星文明可能有更加复杂和完善的社会制度,可以避免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此外,外星文明可能拥有更高的科技水平,能够利用更加高效的方法解决资源问题。

作为一种科幻小说,《三体》和流浪地球电影的叙事范围是广阔的,考虑到整个人类文明的未来命运。然而,在这个大背景下,小说中作者的思维却偏向了集体主义,忽视了个体的独特性,凸显理工男主观机械进化论。作者的底层思维表现为一种漠视个体人性光辉,宣扬顾大局、讲大义的说教,容易让读者产生误导。
个人认为,任何形式的集体主义都是不恰当的,它会忽视个人的独特性和价值,从而限制个人的发展和创造力。科幻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也应该避免这种宏大叙事下的集体底层思维,应更加强调人文关怀和个体独立的价值观。

科幻

科幻电影时空无限循环的科学理论框架

脑洞不够,平行宇宙。解释不通,穿越时空。

脑洞越不够越喜欢看科幻悬疑烧脑电影,最近几年国外很多科幻电影特别流行时空无限循环题材,最早看过时空无限循环的影片应该是“恐怖游轮”,算是这种时空无限循环题材电影经典鼻祖。

那么这种硬科幻题材电影科学理论支撑?

是基于物理学的相对论(General Relativity)和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两个分支的知识。

在相对论中,时间和空间不再是独立的,而是形成了四维空间时间,并且被弯曲了。

量子力学则提供了自然界可能存在多个并存的宇宙的概念,这种想法与时间循环的想法相符。

因此,在科幻电影中,通过利用这些科学理论,将时间绕回自己,创造出了一种无限循环的故事情节。但是,这种科学理论并未被证实的科学,而仅仅是用于创造艺术效果的一种工具。

“无限循环”这一科幻电影概念通常指的是一种时间旅行的情象,在这种情象中,主角不断重复同一段时间,直到他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概念可以基于多种不同的科学框架理论,包含了高科技的元素和科学的原理,如虫洞、时间旅行和相对论等。

比如说:

1、计算机科学:在这种情况下,主角被困在一个无限循环的虚拟环境中,直到他们找到了逃离的方法。

2、物理学:无限循环可能是一个多位置系统,其中主角反复经历同样的事件,直到他们通过他们的行为来改变它们的命运。

3、哲学:在这种情况下,无限循环可以被解释为人类的灵魂反复经历同样的生命循环,直到他们完成他们的使命。

因此,具体的科学框架理论取决于电影的具体情节。无限循环的概念在科幻电影中非常常见,它为观众提供了一种令人晦涩难懂但令人着迷的时空体验。

为什么人们对于这类题材特别感兴趣呢?其实这与人类内心深处的渴望有关,人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答案,最终得到的结果往往是现实的绝望和无奈。而在科幻电影的世界里,通过时空无限循环的技术,人们可以不断地重新体验同一件事情,从而不断寻求更好的结果,这对于追寻完美的人来说是一种心理安慰。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每一次机会都是一次性的,错过了就再也回不来了,因此人们在无限循环的科幻世界中寻找到的安慰与现实生活中的希望可能并不一样。

 

推荐美剧新阴阳魔界第二季

美国科幻系列剧,新阴阳魔界2

天上忽然出现了一个巨型球体,而周围的路人不仅毫不惊恐,还一个个做出了诡异的动作,随后大家都定在原地一动不动了,只有女主完全不受影响,但随后她也惊恐的发现了世界的真相,原来她生活在一个游戏的虚拟世界里。。。。

公园长椅

电影《朗读者》

影片通过二战时期德国战败后背景下,描述两个人际遇,初恋、战争、宽恕、旧爱和人性反思,人物内心复杂爱和忏悔,愧疚、自赎交集一起,从中看到个体生命自尊与现实的无奈挣扎,创伤性的尊严贯穿了汉娜的一生,为汉娜的结局黯然神伤,难以抑制。

多年前看的影片,无故想起这个故事,彷徨不安,不忍再看只做简单叙述,让美好延续怨恨得以宽恕。

15岁的男孩米歇而一次偶然的邂逅,结识了36岁的中年美丽女人汉娜,两人很快有了性爱关系,私下交往见面越来越多,米歇而在汉娜公寓两人度过了一段快乐时光。米歇而每次来汉娜公寓,汉娜都喜欢听米歇而当面给她朗读课文,汉娜是个不识字的女人,内心却一直对文化充满了热爱和向往,不久汉娜不辞而别,米歇而后来成为名年轻律师。米歇而与汉娜二次重逢是在旁听纳粹战犯审判席上看到了汉娜,汉娜曾为纳粹集中营女看守,自此汉娜过去的秘密米歇尔得以知晓,汉娜站在审判席上面对罪行指控,偏执的维护自己的自尊,没有承认文盲的事实,或是赎罪也没有为自己罪行申辩,而米歇而害怕暴露和汉娜过去的情人关系,没有勇气站出来为汉娜澄清文盲的事实,犹豫中错失了给汉娜证实的机会,汉娜被判终生监禁此后两人命运异途。后半部米歇而对自己曾经的旧爱一直在内疚、愧歉中不断给汉娜寄朗诵磁带,汉娜在狱中通过磁带朗读和书的对比逐渐学会了认字,却得不到需要的心里的沟通,朗读还在爱却已不能延续,汉娜在孤独绝望中自杀。

 

汉娜有没有罪,正如片中教授说到,主导我们生活的是法律,法律要的是证据。 道德虽广,但毕竟抽象;法律狭隘,但约束力强。站在法律角度汉娜无罪,看守只是尽责职守麻木日常化的合作,文盲不识字的汉娜在社会大潮中,又怎能明辨是非,正如龙应台女士说的:“一滴水,怎能知道洪流的方向呢?”在纳粹思潮熏陶下个人良知早已泯灭。

生死朗读在线观看

http://v.pptv.com/show/E8O8OqIIeLYZl1s.html

 

朗读者在线阅读

http://lz.book.sohu.com/serialize-id-12041.html

花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花絮

昨晚,记者拨通了叶京的电话,对于徐帆面对媒体的反应,叶京的态度相当明确:“她这样说是很愚蠢的。”  采访中,叶京表示,自己之前在宣传《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时,对媒体谈到的、有关冯小刚的细节句句属实:“人物是虚构的,但那些细节都是真实的,那不是什么影射。 如果一定有人要说我是在借冯小刚的名字炒作,那我告诉你,那是冯小刚嫌自己还不够红,特地给叶京打的电话,让他这么说的。这就是我的原话,完全没有问题。”很显然,叶京与冯小刚之间的确发生了些什么。但当记者问及细节,叶京的回答却让记者大跌眼镜:“冯小刚的很多事情,老百姓都不知道,他是最无耻、最没文化的小人。他那些电影拍的是什么?就是没文化!你要问我原因,我告诉你这话说起来就长了,电话里没办法三言两语说清楚,你要真想知道,我们就面谈。”

新闻晨报

叶京讲述《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最近,一部没有明星、未经炒作,长达52集的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在碟市、网络上悄然走红。京城老顽主的残酷荒诞青春令人无法释怀,京派方言、揸琴、揸架、拍婆子、刷夜、革命电影台词……所有那个年代的京派风情激荡人心。而这部戏又引发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谈资,剧中几位顽主的形象、性格、命运都不无巧合地与现今中国影视、文坛大家冯小刚、王朔、海岩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而就在几天前,关于冯小刚与王朔的恩怨八卦也成了娱乐圈最大的猛料。作为《青春》的编剧兼导演,从小与王朔在一个院里混大,又与冯小刚有解不开的渊源,自称老愤青的叶京,才是整个事件发生的主角。本报记者采访了叶京,且听他讲述那并不如烟的往事……客观地说,叶京讲的只是一面之词,而该事件的另一主角冯小刚,则对此未做回应

 

故事主人公对号入座

 

冯裤子就是冯小刚,方言就是王朔,汪若海就是海岩……

 

这是所有看过《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的人的共识。

 

可疑点:冯裤子=冯小刚?

 

角色特征:动不动就哭,咬手指甲,左右逢源,见风使舵,赖皮狗。

 

记者:将剧中这些角色对号入座,是不是您在创作过程中本就想要耍的一个小手腕,您就是要让观众产生这样的联想,跟您一起进入虚拟与现实的猜谜游戏中?

 

叶京:不是。在我创作之初并没有要围绕王朔、冯小刚写这样一个故事。最早启发我的是王朔的小说《玩的就是心跳》,但当我创作时,陷入了自己给自己挖的陷阱,我很困惑,我发现如果单纯用王朔的小说反而成了枷锁,他的小说完全不能成立一部电视剧,索性我把他的小说全部推翻。只不过我跟王朔确实有一段共同的独特的生活经历,这段经历决定了我最后创作时自然而然走到了这条路上,引起观众很多猜疑、挂号甚至联想,这不足为怪。谁让我写着写着突然有一个所谓的“冯小刚”冒出来呢。在王朔小说《玩的就是心跳》里确实有这么一个人物,就叫冯小刚。我当时就想,既然有这样一个人,那我何不就这个人物往下写,所以就给这个人物设计了一些比较独特于其他人的生活细节。我可以坦率地承认,很多生活细节确实来自冯小刚,他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

 

记者:动不动就哭,咬手指甲,抠脚趾,这种生活细节在很多观众眼里大有丑化冯小刚的意图。更猛的是,剧中冯裤子自卑、见风使舵、左右逢源的毛病简直就是在“糟蹋”冯小刚。

 

叶京:也不能说丑化,很多人看了都特别认同冯裤子这个人物。不仅仅那个时代,包括现在,任何一个圈子都有这样一个所谓的丑角似的人物,永远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起哄架秧子,被大伙欺负,导致很自卑,却又有点机关算尽。只能说还是从大多数人物中提炼出来的冯裤子。当然冯小刚身上更具有冯裤子的典型性。他的那种特点很有代表性,确实代表那个时代,乃至现在生活圈子里的那些小人物。这样的细节我干吗不用呢?这根本不用我生编硬造,完全信手拈来,我认为这是很鲜活很生动的一个人物。但冯裤子的成长经历,和戏里人物共同命运的生存关系与冯小刚毫无关联。冯小刚跟我们小时候不认识,他认识王朔无非是80年代末,所以谈不上他跟我们一起从小偷幼儿园向日葵,从楼上往过路人身上吐痰。

 

到最后,有人说我把冯裤子这个人物拔高了,我没有一味去把这个人物往死了写,这个人物没有变化吗?一定有。生活中冯小刚成功了,他踩着巨人的肩膀成功了,他也有一定的变化。我想过很多结尾,但都不满意,我一直认为冯裤子最后还是当导演才最符合故事的结局。当年在广东他和高洋、李白玲三人鲜为人知的所谓的阴谋,他是参与者之一,他最后弃高洋,没跟李白玲走,这一细节让这个人物升华了,变得不再单一了,这也是我非常想要的一个结尾。

 

记者:冯裤子的演员是怎么找到的,据说他是一个非职业演员,当时就要找一个跟冯小刚形象相似的演员吗?您对他的重点要求是什么?对他的表演评价是什么?

 

叶京:《非常6+1》,有人发现一个跟冯小刚酷似的人,后来我一见面,那说话、神态都像,关键他还是北京人,胡同里长大的。一上来就给我表演《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冯小刚讲课那段,我当时一想,这人太逗了,很简单把他定了。我当时就希望他能放下来,不要想着演谁,就演你自己。当然后来加了很多生活细节,咬手指抠脚丫,总哭,生活中冯小刚就干过这个。

 

可疑点:方言=王朔?

 

角色特点:贫,情种,阴阳怪气,优柔寡断,既聪明又重情义,外表冷漠,内心狂热。

 

记者:大家认定方言就是王朔,那生活中王朔真的是贫,没正型,用情不专却用情太深,招女孩喜欢,像剧中方言那样优柔寡断吗?

 

叶京:不要说王朔了,我年轻时追的女孩多了,人怎么可能一辈子只喜欢或爱上一个女孩子,这不能简单地说他是用情不专和丑陋。人本性就是动物性,为什么王朔小说叫《动物凶猛》?影视作品是可以多样性的,不光表现浪漫美好的情感,也可以表现更残酷更现实更人性的东西,现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多浪漫?王朔是一个很会包装自己而且很会隐藏自己的人,他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冯小刚是小聪明,不能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冯小刚聪明在他可以放下任何架子,他知道我不如你,那我干脆放下这架子,你把我扶上马,你在前面牵着,坐在马上的是我冯小刚。

 

记者:剧中倒卖手表、电视机,还有那块荒诞的翡翠石头,这些您和王朔都经历过?是不是也遭遇了像剧中的兄弟间关于忠诚的考问?

 

叶京:我们小时候从来没有出现过真正的友谊危机,那时候彼此的关系非常干净,不存在互相利用,人与人之间交往怎么会带有目的呢?当然,不光是我们这一代,随着时代发展和变革,大家总要经历友谊的断裂,经历一种背叛。我通过高洋这一人物,也算是给大家一种反思吧。

 

可疑点:汪若海=海岩?

 

角色特点:他是那个圈子里的边缘人物,抓住了青春的尾巴力求上进,后来成了集团老总兼言情小说家。

 

记者:汪若海就是海岩的猜测也很多,又是饭店老板又是琼瑶大叔,您创作这个角色时是怎么考虑的?您和海岩相识吗?

 

叶京:不认识。我选汪若海这个演员压根儿就没想到过海岩。也是我自己画蛇添足,带着游戏的心态,我觉得观众看了会觉得好玩,实际上跟海岩一点关系都没有。争议多,视角多,倒是一件好事。

 

可疑点:高洋、高晋=华谊兄弟老板王中军、王中磊或叶京哥俩?

 

角色特点:哥哥高洋,孩子头,聪明冷酷,所有人低估了他的忠诚。高晋比较单纯,有股痞劲,性格不突出。

 

记者:有人说高洋和高晋就是华谊的老板王中军,王中磊,你们都是在一个院里长大的。

 

叶京:我们也是后来认识的,现在有媒体说我们是一个院的,其实是笔误。他们哥俩并不住在我和王朔当年住的大院,也没有我们当年的生活经历,而且比我们小多了,在我们眼里就是“小屁孩”。那哥俩我更了解,我写得着他俩吗?这帮“阶级敌人”,天天也不闲着,他们这群人没少在背后毁我,影视圈就这样。

 

记者:也有人猜测高洋、高晋实际上写的是您和您的哥哥,或者许逊也可能是您,因为您也有过被人诬陷蹲过半年牢的经历?

 

叶京:除了冯裤子和汪若海离我比较远,其他人物身上都有我的影子,比如高洋、高晋哥俩,比如方言,比如卓越,最理想化的人物,很多人都喜欢这个角色。他对于理想的颠覆,实际上是对那个时代理想的自省和反思。这是一个群像式的片子,不是我的个人传记或者回忆,是对那一代人的追忆。

王朔与冯小刚、叶京恩怨大揭秘

 

80年代末,他们形影不离,构筑了尽人皆知的京派文化。但是现在,这个圈子解体了,大家分道扬镳,各奔东西。

 

叶京VS冯小刚

 

记者:媒体这两天报道你曝料王朔与冯小刚之间的恩恩怨怨,有人说是因为你不得志,才这么挤兑冯小刚?

 

叶京:那些媒体也没真正说到点上,他们把我很多话都省掉了,就皮毛地登了一点现象,比如拍《甲方乙方》王朔把钱扔给他,两人开始不合,包括冯小刚就是一个为了自己成事,什么都肯做的人。但究竟他为什么会这样,真是一两句话没法说清楚的。

 

我当时也想到了,老百姓看了一定会想,你叶京有必要这么说人家吗?人家现在成功了,你就背后说人家,你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你不厚道。更有甚者说你是借着冯小刚、王朔炒作你自己。实际上,我早就吃过葡萄,它压根儿就是酸的。我后来想明白一件事,他们都是靠这些成长起来的,尽管我不能苟同那样一种成长方式,但你必须承认成者王,败者寇,这是再简单不过的理论了。我对这些无所谓,我叶京没有得志不得志,因为本身我就不是这圈里的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我根本不在乎任何人的看法,你不可能为了别人对你的看法活着。

 

我当初为什么选择搞影视,就是因为当初我发现连这些没文化的人都干了导演、写了剧本,甚至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引领了中国影视文化潮流,引领了大众口味。他们成功了,取得话语权,他们放个屁,老百姓都觉得是香的。我为什么要去说?就是想说大家不要再把那个屁当成香的去闻了。

 

记者:您在冯小刚的《甲方乙方》里演过一个让人过目不忘的角色,把全村鸡都吃光了,按理说,当时您和冯小刚的关系不一般?

 

叶京:《甲方乙方》纯属我帮冯小刚忙去了。冯小刚是很会利用别人的人,你知道他当时拉我去为什么吗?我太了解了,冯小刚为人行事是带有强烈的个人目的性的。《甲》当时没钱啊,340万能拍什么?搁现在,340万给他一人酬金都不够。三百多万,还包括他自己的酬金都压进来了,葛优还压进10%,连葛优那么爱财如命、谨小慎微的人都压进来了。巴顿将军那场戏,我无偿给他调来一个营的坦克。你知道坦克要多少钱吗?就拧一下钥匙点一下火,每辆坦克就五六千块钱一个磨合小时。

 

记者:当时为什么给冯小刚这么大的面子?

 

叶京:是王朔领着他认识了我叶京。冯小刚多会做人啊,天天叶老师长叶老师短。我曾经问过王朔,既然你这么讨厌这个人,早干吗了?王朔来一句:如果一个人天天拍你马屁,你不能跟他急吧。我觉得这话特经典,因为我也特有感受。冯小刚夸人有个技巧,能在你不在的时候当着你特别好的朋友面夸你,这招最灵。冯小刚在我面前没说过一个王朔“不”字,他知道我会把这些话带给他的王老师。

 

受王朔影响,后来我也发现这人跟你套近乎有强烈的个人动机。我坦克调不来他能拉我拍《甲》吗?当然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他知道我跟王朔的关系,因为当时王朔已经在跟他疏远,更何况,在当时情况下,又不能署王朔的名字。

 

记者:至少那时你们还相安无事,彻底翻脸是为什么?

 

叶京:我操作我的第一个剧本《梦开始的地方》,当时很多导演都想做这部戏,包括姜文、赵宝刚。冯小刚也特想窥着这剧本。按王朔的话是,这人有好事从来不落空,他生怕你的事跟别人合作,没跟他合作。但事后,冯小刚以能给我搞到拍摄《梦开始的地方》的资金为交换条件,拉我陪他宣传《甲方乙方》,并且表示路上还能跟我一起探讨剧本。后来我发现他最大的动机是想拉着我陪他一路玩扑克牌,因为当时他们三缺一。那时冯小刚天天沉溺于玩扑克牌。

 

一路上,冯小刚对《梦开始的地方》剧本的事只字未提。《甲方乙方》宣传回来后,由于他跟投资人开黑价,把《梦》剧本投资谈崩了,并且连声招呼都不打,就没信儿了。我对他的这种做法深恶痛绝。

冯小刚VS王朔

 

记者:冯小刚与王朔之间怎么就不明不白地分手了?

 

叶京:很多事不是一句两句话说得清的。王朔是一个多变的人,很情绪化。当时是他最低潮苦闷的时候,又赶上当时对冯小刚彻底失望,他不想再插手管任何影视圈的事。他说影视跟我没有任何关系了,我以后就写我的小说。这是他的原话。但是你说他能不介入吗?他前段时间接受孙甘露采访,围绕中国电影,围绕他和徐静蕾拍的《梦想照进现实》做了一次长长的访谈。那一次,王朔把中国电影连同冯小刚一个没落全讽刺一遍。王朔的话你也不能全信,就跟他从前跟我说姜文似的,姜文的话你只能信40%。我觉得他说得很对,别说姜文,现在娱乐圈大多数人你只能信30%,70%是不可信的,全在装和做秀。

 

记者:您曾说过冯小刚特别在乎王朔对他的评价?

 

叶京:王朔是他的恩师,大家一致公认的一句话,王朔是他的精神支柱,他的灵魂。没有王朔,就没有冯小刚的今天。冯小刚跟王朔签完《一声叹息》合同,第二天他抱着我又哭。为什么说他左右逢源?他第一次跟王中军、王中磊合作,那是他哥俩掏钱。他既想巴结王中军、王中磊,又想讨好王朔。他哭着对我说:朔爷为什么那么不给我面子啊?人那么大老板掏钱买朔爷的剧本眼睛都不眨啊。王老板很大度,人家把给你的税钱都背了。结果王朔不冷不热回了一句:哎,人那么大老板也不缺这几万块钱。当时搞得冯小刚很下不来台。我说你就嘴欠,就是一农民。

 

叶京VS王朔

 

记者:王朔最近给徐静蕾创作的《梦想照进现实》不知您看了没有,评价如何?您觉得这么多年王朔隐在后面,不再抛头露面的原因是什么?

 

叶京:王朔曾经跟我说过,绝不再接触影视圈,他说我嫌恶心,嫌脏。我也认为,人多的地方是非就多,是非多就不干净。他跟徐静蕾搞的那个电影再自然不过了,那是他兴趣使然,说老实话,他做那东西很正常,他自己不也说了吗,他想养家糊口,挣点零花钱。

 

记者:您曾说是因为王朔疏远了冯小刚?

 

叶京:我彻底跟冯小刚掰的确因为王朔,并不是他亲自跟我说了什么,而是因为我跟他几次聊起这方面的事,王朔话里话外透着对这人恶心。我想王朔都跟他掰了,我何必再搭理他呢?

 

记者:和王朔之间,你们是相互影响吗?

 

叶京:在生活上相互影响,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生活阅历,不是能割舍得掉的。在创作上我们不搭界。

 

记者:您和王朔现在也不来往了,是不是跟他也掰了?

 

叶京:我们原来也没真正共过事,只不过我们是生活中的好朋友,一块从楼上往过路人身上吐痰的发小,我们都很在意我们小时候的情谊。但现在生活中我们很难有机会再聚到一起了,我跟王朔大概有三年没见了,连电话都没通。但说老实话,我知道他在干吗,他也大概知道我在干吗。我们之间也曾经历过一些挺伤感的事。

 

冯小刚VS王朔VS叶京

 

记者:这两天,包括王朔、冯小刚或者当年和您一起的朋友,有没有给您什么反馈?

 

叶京:绝不会有,要有首先是冯小刚,他怎么会给我呢,王朔更不会了。冯小刚敢回应我吗?如果他敢回应,只能说他聪明了半辈子,终于傻了一回。很简单,第一我说的这些全是事实,他拿什么回应我?第二,他越回应越此地无银三百两,不打自招。第三,他能傻到帮我炒作啊?

 

记者:怎么看你们三人现在这种关系?

 

叶京:没什么关系,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们已经分道扬镳,而且我们都快到了知天命的人,还何惧所有,谁靠谁啊。

 

记者:《梦开始的地方》《贻笑大方》都是非常有影响的作品,但您很少接受媒体采访。现在您爆出这么多猛料,为什么一下有这么大的转变?

 

叶京:以前我立过规矩,绝不接受任何采访。后来想了,凭什么许他们州官放火,不许我们百姓点灯。不要忘了,王朔他们出道不久也骂过不少人,冯小刚不也是在骂声中成长的吗?我看不惯他们的做法,我为什么不能说呢?另外一个原因,无数人劝我,《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你为什么不接受采访?我就接受了。本来我说就谈《与》这部戏,但聊着聊着,我有必要为大家揭开戏里的谜团。本来不想说的就说出来了,肯定口无遮拦,会得罪人,我说话太直白,连弯都不拐,而且说得比较刻毒。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玩的就是心跳

 

记者:这戏涉及很多敏感话题,脏话、嫖娼、诈骗,感情也特别复杂,谁对谁似乎都不专一,又都用深情,有观众指出这些人就是一群流氓,您怎么看?

 

叶京:有人说这部戏过多地耍贫嘴,其实不是,那个年代一些人的生存状态就是带着一种游戏感,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无所事事,无所适从,很迷茫,对自己不负责,丧失自我,所谓的自谑倾向,想要颠覆什么,最后颠覆的是自己,其实跟美国60年代所谓跨掉和迷惘的一代,追求叛逆精神,性解放,那种生存状态非常吻合。

 

而且那时我们都有过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但真正到现实中,我们这一代人被理想击得粉碎,我们对待生活所谓的消极、愤世嫉俗、反叛,跟时代背景有关,不是单纯为了耍流氓而耍流氓。只不过这样一些年轻人是更加前卫的年轻人。我们做了颠覆性的尝试,完全是集体无意识,这种无意识在任何时代都有,就像现在80后疯狂追超女,也有一种盲从。所以,也不能说,这里怎么那么乱啊,说这话太肤浅。

 

记者:李白玲是谁?有人说这个女孩是存在的,或者说,她身上有几个女孩的故事。王朔、叶京早年和她纠缠不清?

 

叶京:有这样的女孩,但不是我们现实生活中追的。剧中有一个女孩,的确我对她寄托了很多美好的东西,就是夏红,这个女孩当年我在广州确实遇到过,对我们无微不至,无私奉献,就喜欢我们北京人,觉得我们能说会道,浑身长满了笑筋。像李白玲、乔乔这样的女孩也是那个年代很多人的缩影,这些人至今还在我们生活中,只不过不为人知。

 

记者:演员都说您是疯子、变态?

 

叶京:拍最后卓越墓地一场戏,很多人不进戏,包括佟大为、果静林。我急得泣不成声,扯着嗓子骂:“你们不是人,你们有良心吗?你们对得起那个年代的人吗?你们配做演员吗?骂完后,所有人的状态立马都出来了。

 

记者:戏中大部分演员都是新演员,却让人惊喜。

 

叶京:包括果静林,还有齐欢让我比较满意,很多女演员做梦都想演李白玲和乔乔,齐欢原来演金燕,前面演李白玲的不合适,我把她炒了。齐欢能把跟她所有对手戏的台词倒背如流,这让我惊了。陈羽凡是真正给我惊喜的,他生活中的本色就是这样,我写剧本时就觉得他特适合许逊这个角色。有一场戏我特别满意,就是方言和许逊多年后在酒吧重逢,两个男人之间的情谊交流。我曾担心,陈羽凡能把许逊小时的折腾劲演出来,很多年后沧桑的东西他能演出来吗?演完觉得确实不错。墓地大结局、卓越死、金燕自杀,还有所有火车站告别戏我都特别喜欢。演高晋的黄勐也给我惊喜,他的戏不多,他是北京人。演乔乔的白雪是特聪明的女孩,一人精,她背台词不在齐欢之下。完成全片剪辑后,佟大为整体感觉我认为也还是不错的。

 

青春词典

 

(戏中出现的很多词儿现在已经不用了,但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耳熟能详。)

 

揸架:基本等同于“打架”,不过多指两拨人,约好时间和地点,约上更多的人打群架。

 

揸琴:这种现象基本出现在改革开放前后,指两拨人约好时间地点,带上吉他,比拼琴技。

 

拔份儿:指某人在某件事上,显露风头,甚至替别人出头,来平息事情。

 

圈子:这个词用于六七十年代,当时释之为不正经的女孩的意思。而现在看来,只是特指一些思想前卫、追求时尚、喜欢与男生混在一起的女同学。

 

拍婆子:基本等同于“嗅蜜”,说白了,就是大街上追女孩子。

 

刷夜:就是夜不归宿,玩儿一宿。

 

雷子:指警察。

 

花了某某:特指打架时,用板儿转、棍棒等凶器,击打对方头部或脸部,并且必须见血。

 

国防绿:特指文革期间的一种军装。

 

将校呢:特指将校级别以上军官穿的军装。

 

老莫:是1954年成立在北京展览馆西侧的莫斯科餐厅。

 

全国粮票:当时在全国通行的一种粮票,是不受地域限制、购买粮食的票证。(记者 白郁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