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兴城见闻

城墙根

吴三桂祖籍考

传说“冲冠一怒为红颜”而引清军入关的吴三桂。古人很重视历史人物的籍贯,而偏偏吴三桂的籍贯史书记载不一,歧说纷出:《明史》中无记载;《清史稿•吴三桂传》笼统说是辽东人;《平定三逆方略》与赵翼《平定三逆述略》说是山海卫人;《明季北略》说是中后所人;《辽左见闻录》与《桑郭余铃》说是锦州人;《平吴录》又说是铁岭卫人。
如以祖父论籍贯,吴三桂当为辽宁中后所或宁远人,吴三桂的祖父是个以贩马为业的商人,奔走于北方各地,先后定居于中后所(明朝实行卫所制,数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所卫都有城池。中后所位于宁远卫到山海卫之间,宁远西南三十余里处,今辽宁绥中)。吴三桂之父吴襄,从军到镇武将军李成梁部下效力。明天启年间,吴襄中武进士。崇祯年间,吴襄先后历任都指挥使、都督同知、总兵、中军府都督等军事要职,其家族开始振兴,形成明末辽东有实力的军事家族。再向上追溯,一说吴氏先祖本是徽州(安徽徽州)人,再迁居至高邮(今江苏高邮);另一说其先祖为浙江山阴州山(今绍兴附近)人。
至于吴氏后人,自清廷镇压“三藩之乱”后,大肆屠杀吴三桂子孙后代。幸存后代的去向有多种说法,常见的是吴的后人隐姓埋名,悄然潜回了祖籍扬州高邮,清康熙19年,吴氏第四代“学字辈”的吴学来到了扬州西北的仪征陈集双圩,开始耕读繁衍,当地吴氏修有族谱。另外,云、贵、川等地也有自称吴三桂后人者分布。
兴城市大寨乡有一个吴家屯,过去居民几乎都是姓吴的,老人们讲,他们是吴三桂的后代。有当地学者推测吴三桂墓葬也应在兴城。理由是,民国版《兴城县志》记载:“吴氏先茔:在城东北五里窟窿山西北隅,仅存石门一座,有‘骠骑将军吴公先茔’八字横额,余俱湮没,不堪辨识,俗呼吴王坟。又据土人云:鲍官岭下之姚家湾地方,俗称老龙头,亦系吴王坟。父老传闻,因吴三桂在云南犯顺,坟被清室所掘,说亦近理。”
民国版《兴城县志》记载:“吴氏先茔:在城东北五里窟窿山西北隅,仅存石门一座,有‘骠骑将军吴公先茔’八字横额,余俱湮没,不堪辨识,俗呼吴王坟。又据土人云:鲍官岭下之姚家湾地方,俗称老龙头,亦系吴王坟。父老传闻,因吴三桂在云南犯顺,坟被清室所掘,说亦近理。”
窟窿山西北隅的吴王坟,倚山面海。调查发现,至今还有六七块儿石头的雕件横卧在墓穴之南,这很像是石门的基座。坟墓早已被挖走,仅有一个土坑,约20平方米,深1米多。从地面往下的地层中可以看到有许多碎砖、白灰渣。附近的老人讲,这是吴三桂的坟墓,过去有石门,横额上刻‘骠骑将军吴公先茔’八字,被人破坏了,找不到了了。
姚家湾属东辛庄镇,在鲍官岭(今称报花岭)之南,位于六股河拐弯处的北岸的高地上,其西北约4公里是绥中县城。在姚家湾地方,吴王坟遗迹难以寻找。但是,这里有三个地名很值得考究,有前石碑沟、腰石碑沟、后石碑沟,也许有的石碑曾经是记载吴三桂的。由于这里风水好,过去曾有两座古庙——兴龙(隆)寺和后兴隆寺。姚家湾村北约5公里的大寨乡有一个吴家屯,过去(明末清初),居民几乎都是姓吴的,老人们讲,他们是吴三桂的后代。
2004年春,在云台寺村村委会的帮助下,我们在围屏乡英茂山北麓发现了已经被破坏的吴应玮的墓葬,仅存一方墓碑。墓地西南距吴家屯约8公里;距绥中县城约12公里。墓碑上刻着吴应玮为奉政大夫,是个五品文官,葬于康熙(初)年。初步推断,他应是吴三桂的侄子,吴三凤的儿子,与其父居住在中右所。这座墓葬的发现,也许对今后寻找吴三桂墓有所帮助。调查中,听老年人讲,英茂山南麓可能有吴氏的祖坟。
在兴城刘台子乡沿海的一座突兀的山峰顶部,有一座古刹,叫娘娘庙,附近有许多关于吴三桂修庙的传说。据民国版《兴城县志》记载:“娘娘庙古碑:在城西南六十里,俗呼娘娘顶,清平西王吴三桂于顺治庚寅年重修时建。”顺治庚寅年是顺治七年,即公元1650年。据史料记载,顺治七年吴三桂驻守汉中,平定陕西、山西的反清武装,按理说他无暇修庙。不过,当年他要求回京汇报工作,顺便观察朝廷对他的态度。顺治八年(1651)八月,经皇帝允许,他到了北京,出乎意料地受到顺治皇帝的封赏,他获得了更大的权利。也许,他为了感谢神灵,感谢家乡的土地,特出资重修庙宇。他自己没有时间,委托其兄长及乡亲代办。这说明吴三桂眷恋故乡,死后将其尸骨葬在故乡符合常理,更何况在云南,已经没有吴氏的立锥之地了。

南街牌楼

兴城古城南街和牌楼

今天天气不错,计划好去古城大市场买菜,也顺便去逛一趟古城,好久没来古城里,心里又触动了一份久违的感觉!

摸牌楼下石狮子,是当地传统风俗,每年正月十五当天晚上,小城民众从家里出来,走上街头,去南街,也叫延辉街,二道牌楼下摸石狮子,当地民间流传摸狮子祛病的传说。游客入乡随俗尝试着抚摸牌楼下石狮子。其实,民间传说是这样说的,身体某一处患疾,正月十五晚上对照着摸石狮子身体那个部位。

古城正中心钟鼓楼,始建于明宣德三年 (公元1428年),照片为正南方相对延辉街,古城又分四街八胡同六十巷,城外有吊桥护城河遗址,非常典型的战略防务性古城,城内每条街都一条河,河水通过城墙的水门洞流向城外护城河,这条河也是古时城内降雨生活废水排污渠道。

 

祖氏石坊

崇祯皇帝为表彰祖氏兄弟抗清,镇守宁远功勋而立设的石坊。地方俗称“二道牌子也叫牌楼”,当然还有一道牌坊,为祖大寿弟弟所立。

牌坊历经了五百多年的岁月冲刷,依然屹立在这儿,不管石雕工艺还是石头建筑都是属于上乘。

石狮

南街石坊下石狮,当地有春节十五晚上摸石狮子去病的传说,现在已经成一种风俗。每年十五晚上,南街(也叫延辉街)出来摸狮子民众,用人潮汹涌形容一点不为夸张。

四合院

家乡琐忆

出盛京西行,越锦州府,有城郭,曰宁远。在明为卫,在清为州,战国辽西郡,即隋唐之柳城、瑞州,金之兴城也。民国乃复旧名,为兴城。
兴城地处辽西,东邻渤海,西连山海关,依山面海,地势险要。明代边防重镇,山海关之要塞,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人文遗址颇多。
地方英杰辈出,唐有李光弼,明清之际则有吴三桂,祖大寿。人杰地灵,民风淳厚,邻里相处融洽,恭而有礼。

兴城文庙棂星门(棂星为天上的文曲星,意为孔子应上天星宿而生,又译为文人学士汇聚于此)。只有地方上出了状元此门才可以打开,平时走两侧的月亮门。月亮门上方砖雕一面双龙戏珠背面是丹凤朝阳,砖雕精细距今有500多年真迹。
寻常巷陌青砖灰瓦,花树人家布满全城!
民俗信仰质朴,佛教文化渊源悠久,旧时小城方圆,庙宇繁多, 古树遮荫蔽日,祭祖怀德,香火不断,祥和气息浓厚,百姓安居乐业。
满清最为兴旺,边关内外商贾,络绎不绝,小城民众积财修业,则筑宅舍,缮治家寺,民宅多以民国四合院式建筑。(文革时期人文景观、历史遗迹惨遭破坏,民族传承文明断裂,厚德民风毁之一旦!实为痛心!呜呼!)
时移世易,沧海桑田。古宅、古树、庙宇、文物古迹遭受拆毁,砍伐,被毁遗址多次修建,怎奈树矮墙新景非昔同,城垣悠悠,曾阅历旧景的繁华。

将军府,张学良参谋郜汝廉将军,1928年解甲回乡后在此宅居住,将军府与文庙一街之隔,将军府大门外广场与文庙相连。

府内院景一角,角门内上书“幺园”将军府私家花园,将军府70年代曾改建为县幼儿园。

兴城古城南街延辉街城墙城楼,图为延辉城门楼城墙马道。一座宁远城半部明清史,明清演义的序幕就是在这座小城吹响了战争号角,古城边关小镇曾遍地烽烟成了金戈铁马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