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琐忆

朝花夕拾岁月琐忆

雨天

雨天遐想

早晨醒来躺在床上,就听见窗外的雨声,又下雨了。今年的夏季雨水天气特别的多,熟知全国从北到南都有不同程度水灾,还好,住的府邸倍受龙王眷顾,未有水患。如果除去洪灾内涝,雨天是我喜欢的大自然景观之一,绵绵霏霏细雨是自然赋予人类浪漫的背景氛围。

这种特殊的情结,纷纷扬扬的雨滴,又仿佛是自然的低语,轻轻敲打在窗户上,唤起了无尽的遐想和回忆。

继续阅读

雨天

一起躲过雨的屋檐

“最美不是下雨天而是与你一起躲雨的屋檐”

深夜,传呼机突然响起,我从睡梦中惊醒。屏幕上显示着她家的电话号码,这么晚呼我,心中还是有些意外但更多的是充满惊喜。我迅速穿好衣服,悄悄地走出门,在公用电话亭回拨她的电话。

电话那头,她告诉我她妈妈出门了,她一个人在家感到害怕,睡不着想让我陪她说说话。我答应了她,让她到小区外与我见面。

深夜的街道空旷寂静,我等待片刻,终于等到一辆出租车。我直接前往她家所在的小区,在小区东侧角门外等待她的到来。不久,一个熟悉的身影从角门中缓缓的走了出来,第一次见她披着长发,睡意朦胧的眼睛更显娇媚。

我们并肩而行,我将手搭在她的肩膀上,她挽着我的腰,沿着小路向前走去。天空飘起了细雨,我们穿过马路,在一家屋檐下躲雨。我坐在台阶上,她走到我身前,在我怀中坐下,我顺势搂着她的腰。看了一眼腕上手表,大概凌晨四点左右。我们仰望天空中的蒙蒙雨丝,轻声细语地说着话。
雨水滴落在屋檐上,发出清脆的声音。我们静静地听着雨声,感受着彼此温柔的时刻。周围一片寂静,只有雨声和我们轻柔的呼吸声。

雨过,天也渐渐亮了,我们起身回去。我送她到角门处,然后再依依话别,看着她进入小区后才转身离去。突然刮起一阵狂风夹裹着雨滴,猛然间惊醒,原来是一场梦。

青虾萝卜汆丸子

味蕾的记忆从吃谈起

除了偏执的喜爱自己各种兴趣外,我还是一位非常喜欢美食的吃货,不过我的烧菜厨艺却总是跟不上我的胃口,多数都只能靠外卖或者去饭店解馋。但每逢遇到中国传统的节日和亲朋聚餐,我依然持有自己亲自料理亲自烧菜的一股热情。今天浏览手机里的照片,无意看到几张自己曾在家里烧过的菜,手扒肘子、干炸丸子、青虾萝卜汆丸子等。于是,不自觉的随着味蕾的条件反射回味起我的烧菜之旅。

继续阅读

延辉街

追溯兴城古城名字的由来

钟鼓楼
古朴、壮观、匠艺于一身的兴城古城,让旅游的人们留恋往返,回味无穷。各导游们大多都是从不同的资料中获得一些描写兴城的来历,向游人们介绍古城的由来。如果要求准确些,那还应该从民国十五年,担任兴城知事长的白恩麟组织纂修的兴城县志为正本。因在此之前,彼人还没有发现兴城有过县志的记载。下面不妨介绍给大家一些有关兴城建城的记载资料。
县志中记载,兴城这个地方远古时期就有人烟。夏、商时期归当时一个叫孤竹国的管辖。周朝时,归属燕。秦朝时,归属辽西郡。汉朝时,叫徒河县。看来到了汉朝人烟比较密集。晋朝时,归属慕容皝管辖,称为集宁。隋朝时,归属辽西郡管辖,称为柳城县。隋朝大业年间,隋炀帝杨广曾亲帅大军号称一百一十三万,分两路,一路是陆路,一路海上舰船攻打高句丽和朝鲜。

隋炀帝杨广曾在兴城海边驻扎,愿望大海,谋私攻打高丽之策。当时的高句丽实际上是辽东、辽南地区。在隋文帝杨坚时期,被朝鲜占领。史学界记载隋炀帝杨广戮父、杀兄、奸妹。各种小说、影视花样翻新。其目的是来丑化隋炀帝杨广。我们不要真的完全相信。因为史学家都为当朝服务。贬低前朝,歌颂当朝。混口饭吃,不掉脑袋,抱住九族罢了。不过隋炀帝杨广为了收复父亲时丢失的领地,大搞三次东征,开挖运河通商、筹备战事,国库耗尽,确实引起了民众的反感和反抗,气概可嘉。有一点是有功绩的。他高丽打回了老家今日朝鲜半岛上。

转回正题,唐朝贞观十年,乌突汗达罕部占领山海关城外地区,在今前卫附近设管辖地,称为威州。后改名称为治来州。当时的兴城归治来州管辖,称为治来达县。而唐朝称治来州地名为瑞州,当时的兴城称为瑞州金。唐朝贞观十九年,太宗亲征过高丽,路过兴城。辽代记载圣宗皇帝(耶律隆绪)时期,第一次称“兴城”地名,归属锦州管辖。太平元年称兴城为治来宾县。

红玫瑰

青丝玫瑰刺枚花


上图月季花
刺枚花是我家乡的传统庭院花之一。在古城里逛当地的老院落四合院时,常常能看到庭前窗下或后院中有一墩刺枚花。我小时候曾去大姥姥(姥姥的妯娌)家玩,发现她家后院里有一大墩刺枚花。那年春天,刺枚花盛开,姹紫嫣红的花朵散发着令人陶醉的香气,至今仍历历在目。

刺枚花的花瓣也可以用来食用。我记得大姥姥曾告诉我,八月十五中秋节时吃的月饼里面,红色的丝是用刺枚花瓣晒干后切成细丝做成的,而那青色的丝则是用萝卜干切成的细丝。当时我半信半疑,因为青丝并没有萝卜的味道,反而是酸酸甜甜的。后来我长大了才知道,月饼里的青丝实际上是用青梅晒干后制成的。也许是因为北方不产青梅,那个年代北方市面上又买不到青梅,所以才用萝卜丝代替青梅丝吧。

刺枚花是我们家乡的一种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我非常喜欢”青丝玫瑰”这个食材的名字,因为它不仅意味着爱情,又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

城墙根

吴三桂祖籍考

传说“冲冠一怒为红颜”而引清军入关的吴三桂。古人很重视历史人物的籍贯,而偏偏吴三桂的籍贯史书记载不一,歧说纷出:《明史》中无记载;《清史稿•吴三桂传》笼统说是辽东人;《平定三逆方略》与赵翼《平定三逆述略》说是山海卫人;《明季北略》说是中后所人;《辽左见闻录》与《桑郭余铃》说是锦州人;《平吴录》又说是铁岭卫人。
如以祖父论籍贯,吴三桂当为辽宁中后所或宁远人,吴三桂的祖父是个以贩马为业的商人,奔走于北方各地,先后定居于中后所(明朝实行卫所制,数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所卫都有城池。中后所位于宁远卫到山海卫之间,宁远西南三十余里处,今辽宁绥中)。吴三桂之父吴襄,从军到镇武将军李成梁部下效力。明天启年间,吴襄中武进士。崇祯年间,吴襄先后历任都指挥使、都督同知、总兵、中军府都督等军事要职,其家族开始振兴,形成明末辽东有实力的军事家族。再向上追溯,一说吴氏先祖本是徽州(安徽徽州)人,再迁居至高邮(今江苏高邮);另一说其先祖为浙江山阴州山(今绍兴附近)人。
至于吴氏后人,自清廷镇压“三藩之乱”后,大肆屠杀吴三桂子孙后代。幸存后代的去向有多种说法,常见的是吴的后人隐姓埋名,悄然潜回了祖籍扬州高邮,清康熙19年,吴氏第四代“学字辈”的吴学来到了扬州西北的仪征陈集双圩,开始耕读繁衍,当地吴氏修有族谱。另外,云、贵、川等地也有自称吴三桂后人者分布。
兴城市大寨乡有一个吴家屯,过去居民几乎都是姓吴的,老人们讲,他们是吴三桂的后代。有当地学者推测吴三桂墓葬也应在兴城。理由是,民国版《兴城县志》记载:“吴氏先茔:在城东北五里窟窿山西北隅,仅存石门一座,有‘骠骑将军吴公先茔’八字横额,余俱湮没,不堪辨识,俗呼吴王坟。又据土人云:鲍官岭下之姚家湾地方,俗称老龙头,亦系吴王坟。父老传闻,因吴三桂在云南犯顺,坟被清室所掘,说亦近理。”
民国版《兴城县志》记载:“吴氏先茔:在城东北五里窟窿山西北隅,仅存石门一座,有‘骠骑将军吴公先茔’八字横额,余俱湮没,不堪辨识,俗呼吴王坟。又据土人云:鲍官岭下之姚家湾地方,俗称老龙头,亦系吴王坟。父老传闻,因吴三桂在云南犯顺,坟被清室所掘,说亦近理。”
窟窿山西北隅的吴王坟,倚山面海。调查发现,至今还有六七块儿石头的雕件横卧在墓穴之南,这很像是石门的基座。坟墓早已被挖走,仅有一个土坑,约20平方米,深1米多。从地面往下的地层中可以看到有许多碎砖、白灰渣。附近的老人讲,这是吴三桂的坟墓,过去有石门,横额上刻‘骠骑将军吴公先茔’八字,被人破坏了,找不到了了。
姚家湾属东辛庄镇,在鲍官岭(今称报花岭)之南,位于六股河拐弯处的北岸的高地上,其西北约4公里是绥中县城。在姚家湾地方,吴王坟遗迹难以寻找。但是,这里有三个地名很值得考究,有前石碑沟、腰石碑沟、后石碑沟,也许有的石碑曾经是记载吴三桂的。由于这里风水好,过去曾有两座古庙——兴龙(隆)寺和后兴隆寺。姚家湾村北约5公里的大寨乡有一个吴家屯,过去(明末清初),居民几乎都是姓吴的,老人们讲,他们是吴三桂的后代。
2004年春,在云台寺村村委会的帮助下,我们在围屏乡英茂山北麓发现了已经被破坏的吴应玮的墓葬,仅存一方墓碑。墓地西南距吴家屯约8公里;距绥中县城约12公里。墓碑上刻着吴应玮为奉政大夫,是个五品文官,葬于康熙(初)年。初步推断,他应是吴三桂的侄子,吴三凤的儿子,与其父居住在中右所。这座墓葬的发现,也许对今后寻找吴三桂墓有所帮助。调查中,听老年人讲,英茂山南麓可能有吴氏的祖坟。
在兴城刘台子乡沿海的一座突兀的山峰顶部,有一座古刹,叫娘娘庙,附近有许多关于吴三桂修庙的传说。据民国版《兴城县志》记载:“娘娘庙古碑:在城西南六十里,俗呼娘娘顶,清平西王吴三桂于顺治庚寅年重修时建。”顺治庚寅年是顺治七年,即公元1650年。据史料记载,顺治七年吴三桂驻守汉中,平定陕西、山西的反清武装,按理说他无暇修庙。不过,当年他要求回京汇报工作,顺便观察朝廷对他的态度。顺治八年(1651)八月,经皇帝允许,他到了北京,出乎意料地受到顺治皇帝的封赏,他获得了更大的权利。也许,他为了感谢神灵,感谢家乡的土地,特出资重修庙宇。他自己没有时间,委托其兄长及乡亲代办。这说明吴三桂眷恋故乡,死后将其尸骨葬在故乡符合常理,更何况在云南,已经没有吴氏的立锥之地了。

后院

大姥姥家后院的枣树

姥姥家枣树
从威海回来,和老妈去乡下赴生舅孙女婚宴,在乡下生舅家里,又见到童年时大姥姥家后院的大枣树,枣树还在已物是人非!多年过去,大姥姥和姥姥相续过世。缅怀、悼念!愿她们在天堂相聚,一切都好!
老枣树
四月初春,生舅的孙女结婚,和老妈一起去了乡下吃喜酒。生舅家住在乡下,是大姥姥唯一的儿子。
童年时学校放暑假,去乡下姥姥家,都会去大姥姥家里玩。大姥爷是姥爷的堂兄,大姥爷不爱说话,身材很魁梧看着厚成的老头。从家里临出来,姥姥曾告诉我说:“你大姥爷是魔怔,你不要跟你大姥爷说话”。当时心里有些害怕又似懂非懂。以后在大姥姥家里,每次见到大姥爷,心里总是有些忐忑。后来知道,大姥爷曾是个老实的读书人,解放后就变的神神叨叨,但我从来没有见过大姥爷犯魔怔。
大姥姥家住的院子,院墙已经倒塌,一趟四间朝南老房,房子两侧厢房有些破败,堆放些牲畜草料和种地农具,隐约还能辨认出旧四合院的轮廓。隔壁家姓佟,和大姥姥家一个院,但不是对门,佟家房门是东户一个小门,四间老房佟家住东户一间半,大姥姥是两间半房,从院子里看,是整体一趟四间正房。记得姥姥告诉过我,不要去隔壁佟家玩。后来从我妈和姥姥唠嗑听出一点端倪,佟家一间半房,是土改时候从姥姥家占去的。
姥姥和大姥姥都是小脚,让我记忆最深,还是大姥姥家后院的大枣树。每次去大姥姥家,一走进院子,坐在屋内土炕上大姥姥,都会从窗户看到我,然后蹑手蹑脚下地去迎我,因为小脚,走路总是颤颤悠悠的,嘴里边还会念叨着:“咦,小G来了….”!
赶上枣熟了的季节,大姥姥就会拿根竹竿,带着我来到后院,用竹竿把树上的红枣打落地上,还抱怨的嘀咕说:“下面熟的枣,叫谁谁谁都摘吃了”。边拾起地上的枣,用手巾搽干净给我吃。家里没人,会背着表弟和姐姐她们,偷偷的给我兜里揣几毛钱,我对大姥姥的记忆最深。

烟雨小巷

江南烟雨之汤溪四平古村

四平村
走近金华汤溪四平古村,五月初的江南气候宜人,清幽秀丽的古村尽收眼帘。

四平村入口处,两排翠绿高耸的古树下,一条曲径的碎石小路直通幽处。
室内一偶
民宅质朴原木家具,把室内渲染的古香古色。
门楣
民宅的门庭前,门楣的建筑工艺非常精致。
四平村街道
古村小径和被岁月洗涤过的斑驳墙面。
古村一偶
门外的小巷和民宅院门,民宅院墙筑的都很高,可能古时为抵御马匪侵袭。
四平村2
民宅前厅上面都有天窗,花雕的木质建筑,应该具有上百年了。
四平村3

四平村4
江南雨多,民宅庭院里都有一条排水沟,水沟纵横交错一直通往古村中心一座池塘。
四平村5

四平村6
台阶上的庭院前门
四平村7
精致的门楣
四平村8
碎石铺的村落小径纵深幽长。
四平村9
庭院内天窗下面的水池,还有一口水缸,水池和水缸,大概都是古人准备储水日常之用。
前庭

前庭1
厅内一个方桌和几把椅子,这里就是前厅,古人用来待客地方。
三吾轩
堂前悬挂的牌匾上,写着三个颜体大字“三吾轩”厚重质朴。三吾轩该是过去主人的室号,书香气十足。
村内小巷
古镇高耸的民宅院落外,纵横交错的碎石小径显得特别幽静,路的一侧是用石板砌成的排水渠。

桃花源

山水深处——桃源梦

桃源梦

情至山秀处,心悦水起时。或许和青春的记忆有关,对山和水,总有一种相看两不厌的特殊情结。

记得年少时,和伙伴们去爬山,从来不走寻常道,尤喜探寻乏人问津的茅塞曲径,却往往会遭遇高过头顶的野草和灌木丛,竟然无师自通,捡一段枯枝拍打一番杂草丛,等藏匿在里面的昆虫和小动物被吓的逃之夭夭,然后再大胆继续前行。
一段矮崖阻断了去路,大家便学壁虎的样子,把身体紧紧贴在崖壁上,手抓住凸出的土疙瘩或裸露的树根,脚下使力,缘壁而上。遇到溪流挡路,脱掉鞋袜,淌水而过。山里的水特别凉,即便是在炎炎仲夏,也感觉,阵阵凉意刺激着腿脚的每一个感官细胞,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让小伙伴们的嘴角,不约而同上扬了45度,欢欣雀跃不已。
如此,逢山取道,遇水趟河,当站至山顶时,劲风扑面,心海奔腾,顿有一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豪情。
现在,我依然喜欢寻山问水,只是,不再像年少时奔放不羁,更多时候,是把山水当作朋友——享山水清灵气质,赏山水俊拔风姿,期山水馨逸涤荡,净凡心世俗尘埃……
行至山深处,偶遇一座土坯房屋,骄阳下,老婆婆在院子里晾晒衣物,一件件…她认真抚平褶皱,调整间距。老爷爷拎着竹篮,慢慢走下石阶,来到一畦豆荚前,他将摘下的鲜嫩豆荚,轻轻放进篮子。院子里,大大小小十来只芦花鸡,正聚精会神在埋头刨食。一只红毛大公鸡,昂首阔步巡视着自己的王国,偶尔停下步子,警戒地左瞅瞅右看看,然后晃晃头,梗着脖子高亢地打个鸣,以示自己在这里的霸主地位。大黄狗懒洋洋地,侧躺在挂满青红果实的石榴树下,时不时翘高脑袋,望望主人,百无聊赖的混着日子……好一幅怡然自得的“水墨丹青”。
我想,这对老人生于大山,长于大山,老于大山,最终还将回归于大山。山外的世界,于他们而言,或许并不见得是美好的,唯有眼前的这一草一木,一衣一豆,一鸡一狗,一生一世……才是他们心中的桃花源。
梁衡曾评价陶渊明说——
“他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埋下了一粒桃花源的种籽,无论如何星转斗移,岁月更换……都能心生桃花,暖意融融。”是呵,山水深处的人间烟火,亦是我永不愿醒来的桃源梦。
文/兰新笛

老街

威海老街栖霞街

威海栖霞街

威海除了高楼已经见不到平房更没有老街,唯一保留威海栖霞街,是目前威海保留下来最老一条街道,地处威海旧城东南侧,世昌大道与新威路相交处,振华商场隔街相邻,起始年代不详。

栖霞,曾记得上海有栖霞路,是旧上海时期是最繁华的地方,因此而得名就不得而知。栖霞街与井冈山路相交,临街而居宅门上依然还保留着栖霞街门牌,看建筑该是解放前到70年代时期的风貌。

栖霞街

据传老街区建于上世纪初,1898年英国租界威海卫,把当时的威海划为3个区,分别是北边行政区,中间体育区,南边是爱德华商埠区,栖霞街位于当时的商埠区内。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栖霞街依旧繁荣。曾经,北边的戏园子是栖霞街的标志性建筑,城里城外人们纷纷来听戏娱乐。八十年代,这片老街区被陆续挤占开发,面积剩下不到一半。老戏院因为建东方宾馆而被拆除。

现在栖霞街又在拆除改造,怕是以后威海除了高大上建筑再也见不到质朴的民宅老街了。

威海老街

以前拍的威海栖霞街

威海栖霞街1

威海老街栖霞街1

雪糕、酒水小商店招牌是不是很有年代感,门牌依然还在栖霞街2号。

栖霞街2

栖霞街3

这什么图案

 

威海栖霞老街

这条街应该也有上百年了,保留着威海一百多年前样子,喜欢老街从中感受地方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生活信息,栖霞街除了青砖灰,简单瓦马头墙、拱形窗、这条街和民宅建筑风格确实没有什么保留价值。